戒毒路上,复吸如同一道无形的高墙,阻隔戒毒人员重返社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戒毒者一年内复吸率高达60%以上。这种高复吸率背后,不仅是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更是一场复杂的心理博弈。
成瘾的本质:被劫持的奖赏系统
人脑的奖赏系统在进化中本为促进生存而存在——食物、社交等生存必需活动会触发多巴胺释放。大脑的奖赏系统原本负责让我们享受美食、运动等自然快乐。而毒品通过劫持这一系统,使多巴胺分泌量达到自然刺激的10倍以上。这种超常刺激导致前额叶皮质萎缩(负责决策控制),强化杏仁核对毒品的条件反射。同时,在神经通路上刻下“捷径”。戒毒后,当遇到压力或相关线索时,大脑会本能地选择这条“捷径”寻求解脱,这正是心瘾的神经基础。戒毒人员常说“最难的不是熬过生理戒断,而是如何抵抗生活中的一个个高危瞬间。”这些瞬间像暗礁般潜伏在生活航道中——可能是深夜的失眠、朋友的邀约,甚至只是一次小小的情绪波动。高危情境是指戒毒者在戒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容易导致复吸的情境,这些情境通常会降低戒毒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其难以有效识别和应对,从而增加偶吸或复吸的风险。戒毒人员生活中的高危情境极易激活此“捷径”。伴随而来的刺激就像潮水袭来,淹没理智,导致复吸。而复吸之后的懊悔往往是放弃戒毒的阶梯。有效识别和应对高危情景,对提升戒毒者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复吸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风暴的紧急制动。极端情绪对戒毒人员是严峻考验。如绝望或狂喜,会像巨浪冲击理智,导致复吸。研究显示,极端情绪下判断力骤降至醉酒状态的87%。此时可启动“感官唤醒程序”:携带薄荷糖刺激味觉,家人编织的平安结触碰掌纹区激活情感联结,手机预设的拒毒宣言录音打断渴求。这些方法可为理性争取重启时间,能帮助戒毒者在情绪风暴中保持清醒,避免复吸。面对“毒友圈”的自我防护。遇到“毒友”时,戒毒人员大脑会自动唤起吸毒记忆,基底神经节的镜像反射机制被激活,看到吸毒动作,伏隔核分泌多巴胺,增强复吸冲动。为应对这种情况,戒毒人员可建立防护机制,如避免与“毒友”接触,切断联系,减少诱惑。同时,培养新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降低对毒品的渴求。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巩固戒毒成果,提高戒毒成功率。空虚荒漠中的愉悦重建。吸毒人员的大脑如同干涸的绿洲,日常快乐难以渗透。为了重建愉悦感,戒毒人员可以通过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来替代毒品带来的快感。例如,绘画、搏击、陶艺以及与宠物互动等活动,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成就激素和催产素,这些健康的多巴胺能替代毒品带来的虚无感。建立“替代愉悦清单”,通过这些活动逐步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用健康的多巴胺灌溉心田,重建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有效应对高危情境是抗复吸的关键方法,但最终成功戒毒的钥匙藏在神经的可塑性里。有研究表明,每天30分钟正念训练能让前额叶灰质增厚0.02毫米,相当于每月重建1.2厘米的“理性防护墙”。每个抵抗诱惑的瞬间,都是大脑重生的印记。吸毒成瘾作为慢性复发性脑病,戒毒本质是一场神经重塑的“马拉松”。最新研究证实,即使经过长期吸毒,前额叶皮层的树突棘密度仍能在戒断18个月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的85%。这意味着,通过科学的场景规避训练和神经功能修复,每位戒毒人员都能重建“认知防火墙”。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所言:“神经可塑性不仅存在于突触间,更存在于每个坚持的瞬间。”希望每个戒毒人员都能成为自己生命的破茧者。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