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橄榄绿到禁毒先锋,他们从来都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最该敬佩的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群退役军人脱下戎装投身禁毒事业的故事吧。
铁骨铮铮
52岁缉毒硬汉仍然冲锋在一线
2018年6月,随着跨境作案大毒枭邓某的成功落网,案件负责人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禁毒支队探长刘学宏,终于在接手该案长达6年多后,睡了第一场安稳觉。
入警17年来,他已主持破获了毒品案件700余件,缴获毒品200余公斤。有人说,每一名缉毒警察的故事,都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悬疑剧,都是一本动人心魄的侦探小说。
如今52岁的刘学宏,在支队民警们眼中,永远都是忙忙碌碌,说干就干,雷厉风行。19年的军人,17年的警察,从军营到警队,他的“硬汉”本色从不曾改变。而这样的性格,从他16岁跨入军营的那天起,就已开始锤炼和成长。
他很“犟”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刘学宏“硬汉”个性中拥有的一些独特气质,决定了他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后来的成就。第一个北京话叫“轴”,我们重庆话则叫 “犟”,这是一股与生俱来的拧劲,更是一股永不认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血性。
军营“新兵”变“标兵”
1983年,16岁的刘学宏从农村老家走进了军营,虽然处处充满了挑战,可是每次他都勇于担当,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在部队刚任通讯团执勤站站长时,由于该站地处偏僻,涉及业务广,管理难度大,在考核排名上一度成为全团的 “吊车尾”。
“凭啥咱老是拖后腿,又不缺胳膊不少腿。”刘学宏来到后,他以身作则,严格管理,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硬是扭转了全站战士的士气,使执勤站在集团军中连续3年获得“标兵连队”荣誉称号。参军19年,刘学宏将部队中营级以下的职务几乎做了个遍。
警队“菜鸟”成“审讯名嘴”
2002年刘学宏转业至渝中区公安分局,他放弃了特长,选择了禁毒一线,一切又要从零开始,不过他把带头冲锋、勇往直前的军人作风带入了警队。刚分到分局禁毒支队做侦查民警时,他傻了眼,办公环境由整洁的军营变成了各种不确定的场所;最规律的军营作息时间也变成了最不规律的抓捕一线;接触的人也变成了毒贩。自己仿佛突然成了“菜鸟”。一开始他跟不上节奏,笔录不会做,抓捕不专业,还一度成为全队的笑话。“老刘,你可是当过营长的,连这个都不会。”
在一次给贩毒嫌疑人做笔录时,同事的一句玩笑话,再一次激发了他的犟劲:“一定要尽快学会办案!”刘学宏暗暗下定决心,为此他夜不能寐,几经思索总结出“多问、多学、多摸索”的法宝。办案时他盯着老同志,看别人怎么审讯,碰到不懂的立即就问。一有空就拿着刑事诉讼法和毒品案件办案流程一一比对。
他反复思考、细细琢磨,在一次次的实战中不断摸索成长。半年后,刘学宏成了全支队询问、做笔录最快的人。有时审讯碰到难啃的骨头,都会找他,往往不出两个钟头,嫌疑人就招了,被同事誉为“审讯名嘴”。从2003年到2006年,他制作笔录300多份,手写字数达60余万字。
2006年,电脑开始用于民警办案,由于在部队接触电脑早,他又成为支队第一个会网上走流程的民警。他利用自己所学,带领全支队民警掌握了电脑的应用,为办案增加了便利,极大提升了警务效能。他很“莽” 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无论军人,还是警察,流血牺牲的危险时常伴随左右。
“我曾是军人,忠诚和血性早已融入血液,如今既然国家让我走上禁毒警察这条路,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刘学宏“硬汉”个性的第二个特质显露无疑。东北话叫“虎”,重庆话则叫“莽”。它并不代表莽撞,不知进退,它是一种勇气,一种舍我其谁的果敢,更是一份国家和人民卫士的责任和担当。
军营排爆 意外被炸重伤
刘学宏回忆,1998年,自己在部队中作为作训股长的那段岁月里,发生了一件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的事情。当时他接到任务,要带领部队的战士布置爆炸物,开山凿道。而部队中一位新兵因为操作不当,引线截取过长,以至于最终在实施爆破时,有一处炸药始终没有引爆。因担心存在安全隐患,刘学宏在观察后,毅然进入爆炸区排除危险。但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引线还在燃烧,就在他踏入爆炸区的瞬间,炸药轰然爆炸,他被巨大的气浪推飞出五米开外,受伤严重。
在住院期间,他笑着安慰前来探望的新兵:“无论干任何事都要细心,要记住这次教训,别让我白白受了伤!”
警队卧底 缉毒命悬一线
每一次抓捕行动都可能身负重伤,每一次卧底任务都可能再无归期。这其中的风险,刘学宏再清楚不过,但对于这份常人不能承受之重,他却总能泰然处之。
2011年,刘学宏为了摸清某贩毒组织的人员构成,需要化身为“瘾君子”与该组织中的一名毒枭进行交易。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工作,毒枭似乎是放下了戒心,约定刘学宏在城郊一处旧工厂当面交易。可一见面后,毒枭突然拔出匕首架在他脖子上:“你是警察,我认识你!”情况突变,生死一瞬间!多年的经验告诉刘学宏,自己的身份并未暴露,对方这一举动,很有可能是故意“诈他”。一想到这里,刘学宏面露怒色,从怀里掏出一沓钞票摔在桌子上,大声呵斥道:“锤子个警察,老子是来发财的,我看你才像警察!”被刘学宏的气势震住,毒枭转怒为笑:“开个玩笑,你还当真?做我们这一行,不小心不行啊!”随后,“交易”在刘学宏的预料下正常进行,并收集到了最关键的情报,该贩毒组织也在5个月后被一网打尽。“犯罪分子都很狡猾,而有些更是穷凶极恶,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刘学宏回忆起几年前的一个秋天,一个拎包贩毒的毒贩被刘学宏和另一位民警紧逼,逃窜至辖区里的一个死胡同。
原本以为已是瓮中之鳖,但此时,他却从后腰掏出一把砍刀,在空中乱舞一通,大喊道:“快滚开!谁敢上来我就弄死谁!”刘学宏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只手抓住挥舞的砍刀,一只手扼住毒贩的喉咙,一个扫堂腿将毒贩制服在地。该犯罪分子落网后,刘学宏的左手被砍伤,伤口从掌心延至前臂,险些割破静脉。
他很能“扛” 吃不饱睡不好 酷暑严寒都不倒
只能享受舒适安逸,无法经受艰难困苦的人,不能称作“硬汉”。而能在艰难困苦中挺直腰杆、勇往直前、决不放弃的人才是“硬汉”中的“硬汉”。北京话叫“扛”,即“扛得起”,重庆话叫“挨”,即“挨得住”。
刘学宏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硬汉”性格坚韧意志的第三个特质。
军营万次磨砺 铸造坚韧意志
谈到自己当初为何会参军,刘学宏有些感慨回忆起了30多年前,他提交入伍申请的那天。“当时年龄太小了”,刘学宏称,看到老电影里面的军人,都是胸前戴着大红花,正义凛然、受人爱戴,他就打从心底想要穿上军装。而参军19年,上万次的匍匐、负重跑、瞄准射击等训练,早已把刘学宏,炼就得稳重练达、坚韧不拔。也正是军营里的千锤百炼,铸就了他“硬汉”可贵的意志品质。
警队蹲守毒贩 挨饿耐困不是事儿
2008年,进入禁毒一线的刘学宏负责蹲守一个嫌疑人。因为该嫌疑人生性多疑,为了不打草惊蛇,刘学宏需要在一辆汽车中尽可能的隐蔽起来。“一个大活人要藏起来,还要藏上好几天,确实不太容易。”刘学宏说,在蹲守的十几天里,他每天以最低的活动限度在车中观察嫌疑人,为了降低其警惕性,十几天中他几乎没有下车。“每顿都吃方便面,基本上都是干啃。而且嚼的时候,声音都不敢太大。”刘学宏回忆说。正是有这份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该嫌疑人最终暴露在刘学宏的目光之下,顺利落网。
同样执着的蹲守,还曾发生在2012年的夏天。那时骄阳似火,刘学宏带着支队三位民警,于户外一处阳光直晒的场所等待嫌疑人出现。炫目的阳光烤向大地,燥热的温度让人汗流浃背,刘学宏四人强忍着高温暴晒,一动不动的隐蔽在蹲守地点。经过5个半小时的漫长等待,嫌疑人终于出现,随着刘学宏发出抓捕信号,嫌疑人被顺利缉拿归案。在返回支队的路上,刘学宏和队员因为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之下,纷纷中暑脱水。
六年奋战 终破跨国运毒大案
讲到最令刘学宏振奋的案子,他说应该是去年抓获跨境作案大毒枭邓某,斗智斗勇成功破获6公斤跨国运毒大案。6年以来,大毒枭邓某因狡猾多疑、诡计多端,一直是禁毒民警的“心头患”。邓某利用多种隐秘、多变的手段运送毒品,过程十分谨慎,整个毒品运输链的详细环节只有邓某本人清楚全貌,作为案件负责人的刘学宏多次与其周旋,往往无功而返。尽管如此,刘学宏并未灰心,更是立誓不破此案决不罢休。“那就跟他较劲到底,”刘学宏说,“他晚上活动,咱们就守到天亮;他分批输送,咱们就盘查每一辆车;他不露面,咱们就把整个地区翻个底朝天!”刘学宏身上的各种“硬汉”气质得到了全面激发。2018年的2月10日晚8点,在云南边境某边防武警卡点,大毒枭邓某在民警长达两年多的高密度布控围堵之下,终于被顺利捉拿归案。
“和你们周旋了6年,最后还是栽在你们手里,没说的。就冲你们这股劲头,我服!”面对刘学宏,毒枭邓某淡淡地说完这句话,随后便闭上眼睛,陷入沉默。扎根禁毒奋战不息,铅华褪尽仍记初心,在这场风云激变、危机四伏的战斗中,刘学宏从未退缩。52岁的他可能不复当年的健硕体魄,却在与毒枭的周旋中炼就了锐利的双眸。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
他是军营“硬汉”,也是重庆禁毒干探
从19岁到49岁,罗伟只在两个单位报过到,一个是军营,另一个是重庆市公安局禁毒总队,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30年间,罗伟走出军营,投身警营,义无反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是军人还是人民警察,他都永葆忠诚本色,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植于心。“军人和警察,是真正男子汉的职业。”提及自己的经历,罗伟非常自豪,多年来,他身上的军人气质依旧明显。
在十二载的部队生涯中,他养成了行为规范、不怕吃苦、敢于挑战、永不服输的习惯。从警后,罗伟将这种习惯带到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直奋战在缉毒一线,因业绩突出,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嘉奖10余次,数次被评为年度优秀公务员。2017年破获的“胡某某团伙制毒案”,单案缴获氯胺酮1.2吨;2018年侦办的一起特大涉黑涉毒跨国贩毒案获中央领导批示肯定。
从警前,他是一个兵
罗伟生在军人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部队生活充满了向往。1989年,19岁的罗伟到河北某部队报到。在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以全军炮兵侦察兵比武第一名优异的成绩破格提拔为干部,2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
“当时团里大概有3000多人,我是唯一拿到此殊荣的。”罗伟回忆,2000年转业到地方,罗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到公安队伍。他到禁毒总队报到的第一天,就当着所有人拍胸脯许诺,“在军营里,我是优秀兵;在警营里,我要做最好的警察。”
对罗伟来说,这并不是一句头脑发热时的豪言壮语,而是他从事缉毒工作18年来最真实的人生实践。当兵的时候,他深受党的教育,一如既往的坚持初心使命,延续军人本色,全身心投入到缉毒工作中。从警以来,他深刻体会到强健体魄对完成警察职责的至关重要,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严格自律,“别看我现在快50岁了,我的身体素质比一些年轻人都要好。”
从警后,他是禁毒干探
从警18年来,罗伟参与了无数起毒品大要案件侦破工作。2012年他侦破了“刘某团伙运输、贩卖毒品案”,把公安部B级逃犯刘某从境外抓捕回国,查获毒品100多公斤。此案被评为公安部十大精品案件。此外还侦破了“唐某某团伙运输、贩毒案” “陈某某团伙贩毒案” “蒋某某团伙运输、贩卖毒品案” “邓某某团伙运输、贩卖毒品案”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案件。从警至今,他累计加班约15000小时,共破获千克以上毒品案件400余起,抓获各类涉毒人员2000余人,缴获各类毒品1000余公斤,查扣毒资4000余万元。
在缉毒斗争里,无论是线索发现、人物追踪、证据探寻,还是侦查策划、临机判断,罗伟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多年来的经验,以及勤能补拙的工作态度,再加上迅猛敏捷的身手,他成为了很多年轻民警的“师父”。
“干我们这一行的,每次出任务都不能掉以轻心。面对毒贩,我们要打得赢,抓得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自己负责。”但凡遇到警队里的新人,罗伟都会嘱咐一声,练好强健体魄。谈及以往殊荣,罗伟显得云淡风轻。他说这是人民警察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今,快到50岁的罗伟还奋战在缉毒一线,他从未想过要停下来,“党让我做多久,我就能做多久”。直面刀尖,他有军人勇气 多年在禁毒一线冲锋陷阵,很多人问罗伟,有怕过的时候吗?“说不怕是假的,任何人都会有恐惧的情绪,就看你如何处理。”
罗伟回忆,2016年3月1日,在抓捕涉嫌运输毒品的黄某时,犯罪嫌疑人在车辆被警方包围后仍疯狂冲卡企图逃脱,被逼停后还利用凶器负隅顽抗,疯狂地用榔头将罗伟击伤。罗伟在对其口头和鸣枪警告无果的情况下果断开枪将其击伤,顺利将其抓捕归案,当场查获冰毒7000余克。这样的生死时刻,对罗伟这群一线缉毒警察来说,数不胜数。失去理智的毒贩反击起来丧心病狂,他们会有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不知道前面会出现一把刀,还是一把枪,或是更加危险的东西。”罗伟说,大家只能把脑袋别在腰间去战斗,去生死相搏。干了快20年缉毒,罗伟对这份工作有了很深的感情,他舍不得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放不下一起冲锋陷阵的同行。
从军到从警,30年来,罗伟做到了忠诚坚守、处身清白。一路走来,他怀念从军之路,更无悔从警征程,褪下橄榄绿,着上藏青蓝,无论是军装还是警服,他都笃定前行。
从军17年 3次走上维和战场
缉毒战场 生死较量从不退缩
· 18岁入伍,35岁入警,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缉毒民警刘宇(化名)始终坚守在报效祖国与守护人民的最前线,不论何种身份,他都以一颗赤诚之心,负重前行,守好一方土地。
1998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刘宇揣着从军梦,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004年,因其刻苦磨炼业务技能,被组织提干、保送至昆明某军校学习。参军的17年间,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股长等职务。
2009年,中国维和部队选拔军人赴黎巴嫩维和,刘宇主动请缨,经过集中高强度的训练和选拔,最终作为扫雷兵为国出征,并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和平勋章。排雷排爆是维和部队危险等级最高的任务之一,面对硝烟战火,刘宇时刻保持冲锋姿态,曾先后3次走上维和战场。
2015年,刘宇转业退伍,来到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禁毒支队担任缉毒民警。“当时特勤和禁毒支队来选人,禁毒支队就看中了我。”谈及自己如何走上禁毒这条路,刘宇的眼神与语调里充满了自豪感。而这份荣誉与自豪感也驱使着他快速实现从军人到缉毒警察的身份转变。
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刘宇最初对禁毒工作的认识不深。在军校接受三个月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后,便跟着队内的其他侦查员进行具体的技术实操学习。“我本来就比别人落后,所以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踏实肯学,才能达到跟别人一样的水平。”刘宇说。
2017年,刘宇入职不到两年,就遇到毒品交易量超过500克的大案件,当时分局几乎出动全队的警力。在收到收网信号后,刘宇与其他民警相互配合,在交易地点驱车将犯罪嫌疑人驾驶车辆包围住。然后通过破窗的方式,将嫌疑人抓了出来。“到了现场那个气氛是非常紧张的,因为你不知道打开门后是什么样的情况。对方是否是拿着枪、刀对着你,但是我没有时间想别的,就想以最快速度把车门打开,控制住人。”刘宇如是说。
除了果断勇敢,禁毒工作同样需要谨慎与周密的考量。2022年4月的一天,刘宇接到线索,一名贩毒嫌疑人浮出水面。为了摸清现场情况,刘宇身着便装来到毒品交易点,躲在楼道转角处远望。为了进一步锁定行踪,他甚至伪装成外卖小哥,多次主动与嫌犯搭话,在确认嫌犯的身份后,才部署接下来的抓捕工作。伪装、卧底、高速路追击……这些似乎只有影视剧才会出现的画面,却构成了刘宇工作的日常。
2019年12月,刘宇因连续加班,在早上抓捕犯人的过程中,突感呼吸困难。当时他没有引起重视,一直忙碌到晚上,直到第二天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检查出气胸,肺压缩约90%,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做公安工作没有那么多后怕,警服的责任就是冲锋在前。”其后,刘宇仅用2周时间恢复身体,便继续投入了工作。
入警7年,刘宇已成长为一级警长,获得嘉奖两次。经他深挖线索30余条,捉获嫌疑人30余人,配合支队和其他民警办理涉毒类案件30余件。
从空军教员到禁毒警察
他用两个21年践行忠诚
21年前,李永宪脱下军装那天,飞行学院100多号人的送别队伍挤满了火车站台,从北京开往重庆的K189次列车,载着他21年军旅生涯的满满记忆,驶向重庆市公安局禁毒处。
21年后,李永宪脱下警服这天,他将跨入耳顺之年,21年的从警生涯画上圆满句号。一半是军装,一半是警服,两身戎装成就了李永宪的不凡人生路。
青云之志
信仰像灯塔一样,一直指引着少年李永宪向“祖国的空军飞行员”挺进。上世纪60年代,对于生活在重庆北碚天府后丰岩一带的村民来说,5里外的代家沟煤矿每月放映一次的露天电影,就是他们全部的精神世界。炎炎夏日之夜,月亮挂在天上,一月一次的电影放映日,李永宪和兄弟姐妹一起早早守候在幕布前,那天放映的电影是《长空比翼》。英雄的志愿军飞行员驾驶米格-15歼击机,冲上长空,与敌机对战周旋的影像,深深地刻画进小小少年李永宪的脑海里。
对李永宪来说,这就是一个梦想,一个跨上雄鹰去保家卫国的梦想,一个未来他为之竭尽全力去实现的梦想。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飞行员?李永宪翻遍了村里所有邻居家的报纸,从那些字里行间和有限的知识介绍里得知,飞行员要有好的身体素质,要能克服眩晕,要有异于常人的体能。于是,幼年瘦小的李永宪开始逐步为自己安排“训练计划”,打篮球训练手眼脑协调,在学校土操场、村里山道上的奔跑训练耐力和平衡,这些眼前能安排得上的“土办法”,他一样都没放过。至于克服眩晕,那就开始“打地转”吧,无所谓场地,更不需要器械,在原地转圈圈就行了,别的孩子嘻嘻哈哈在玩,李永宪却把这当成了一项实现他梦想的“专项训练”。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孩子也就三天热度,看一部电影换一个“英雄”。可李永宪不是这样的,他一直在坚持,直到等来了空军招飞的消息。第一年,这个15岁的少年做好了万全准备,通过了各项考核要求。可命运对这个少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转氨酶偏高,不合格!”消息如五雷轰顶,斗志满满的少年一下就蔫了。是不是应该放弃?或许自己本身就不适合?
机会总会降临在坚持和有准备的人身上,1年后,不言放弃的少年又等来了四川滑翔学校的招生。这次在北碚招生只有6个名额,李永宪成为这六分之一。训练一年后他更是靠着过硬的本领,拿到了空军飞行员的入场券,成为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四大队学员。
春泥护花
李永宪在学校表现优异,学校有意留他当教员。是像心中的英雄王海一样战斗在前线,还是走上空飞校场教授学员,成为李永宪脑子里反复拉锯的考量。经过思考,考虑到国家需要空军后备军,他最终放弃自己到一线部队的想法,留下来培养新生力量,这时他的信念变成了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空军飞行员。
“飞行员是勇敢者的职业,是一个容不下半点虚假的职业。”这是李永宪对前半生飞行经验中的总结。他倾注心力在教导学员上,恨不能把自己的所有技能都拿出来,让一批又一批的学员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绽放光彩。
时光在一息一瞬间流走,他的学生载着他的梦想越飞越远,越飞越高,而李永宪却在飞行学院扎下了根。因为身体原因转任学员队教导员后,做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了李永宪的“主业”,“老实做人,清白做事”是他的工作准则,从此一张桌、一把椅成了他的亲密伙伴,“我当教导员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员室,学员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我都要一一了解。”李永宪拿着那张自己在教导员桌上写字的老照片,回忆着说,“要看在眼里、记在本里、念在嘴里、想在心里、教到手里”。
身向警营
1999年,夏。“老李,转业了想干啥?”“当警察啊!”老李想都没想,冲口而出,就跟年少时想当飞行员一样坚定,因为警服是戎装的延伸。就这样,李永宪入伍第21年的那个夏天,带着不舍,带着回忆,带着军营的魂和军人精气神,向重庆公安局禁毒处报到。
警察和军人在他的眼里总有相似之处,脱下军装穿上警服,这一穿就又是一个21年。刚到禁毒处的时候,得知在政工部门工作,李永宪内心很高兴,他觉得自己适合政工工作,也相信一定能做好。工作中,他不厌其烦地翻档案,了解人员的情况,事无巨细:毕业院校、家庭情况、专业特长、工作经历……对那些未曾谋面同志的情况,也在档案中了解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
“禁毒工作有着和其他公安警种差别很大的特殊性,缉毒民警是和平年代最了不起的人之一,他们跟飞行员一样,从事的都是勇敢者的职业。”李永宪说,面对这样一群可敬的同伴,他必须做好后勤保障,让大家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安心和放心。
21年来,李永宪的职务从主任科员到高级警长,成了大家口中“百宝箱”一样的存在,头脑中的人事大数据随时都能被调用,这点让许多年轻民警心生佩服。政工工作政策性强,不仅加班多、要求更是严谨仔细。李永宪这一做就又是21年,做得有条不紊、严密细致。
2020年9月,李永宪退休了。他说,他舍不得脱下警服,舍不得这份挚爱。退休后的他一直关注两项内容,一是航天事业,二是重庆禁毒。
是啊,他的根在这两个领域深深地扎了下去,汲取过营养也反哺过馈赠,没办法不关注。
别人的世界,有别人的精彩;老李的世界,有他想要的简单执着。42年职业生涯,从军装到警服,从飞行到禁毒,两番事业,一种忠诚。
在禁毒队伍中
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
走出军营,投身警营
不管是军人,还是人民警察
他们都义无反顾,永葆忠诚本色
默默付出守护着百姓平安
戎装虽改
初心不变
向最可爱的他们
致敬!
来源:中国禁毒网